
華夏時報記者石飛月兩會報道
近年來,人工智能逐漸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核心之一,大模型的崛起又為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促進其以燎原之勢迅速滲透到醫療、金融、製造、交通、教育、娛樂等各個行業。為進一步構建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全國人大代表、董事長劉慶峰從算力國產化、AI教育、AI社會紅利等多方麵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推動算力國產化
雖然國產大模型在近兩年實現了性能與效果的不斷突破,但大模型訓練高度依賴進口算力,若不能加快解決國產自主可控AI產業生態薄弱、適配困難等問題,無異於“在別人地基上建高樓”。
劉慶峰建議,應鼓勵基於自主可控國產算力平台的大模型研發和應用,“對做國產算力芯片的企業和使用國產芯片訓練大模型的企業給予資金專項支持,在國家公共算力上給予資源傾斜,加速基於國產算力的大模型算法創新;鼓勵央國企優先采購基於國產算力平台研發的全棧自主可控大模型;優先推廣基於全棧自主可控大模型的行業垂直應用。”
與此同時,劉慶峰還提出,應構建數據資源充分共享機製,即依托中國廣泛的AI應用場景,積極推廣大模型在產業領域的應用,並形成數據飛輪,讓中國率先獲得AI產業落地紅利;設置專項支持基於國產算力平台的生態體係建設,鼓勵依托自主可控算力底座建立的大模型開發者生態發展和開源社區建設,專項支持加快形成國產大模型生態體係和工具鏈,加速我國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發展。
科大訊飛在進軍大模型領域後一直走的是全國產化路線,與華為深度合作:2023年10月,雙方聯合發布首個國產萬卡算力集群“飛星一號”;去年,科大訊飛、華為、合肥市大數據資產運營有限公司三方聯合打造的國產超大規模智算平台“飛星二號”正式啟動。
“應該有更多企業加入。”劉慶峰對包括《華夏時報》記者在內的媒體記者表示,一定要有一批企業在國產算力平台上做大模型訓練、設置大模型工具鏈,如果大家都不做,等別人做好生態再去用,自主可控的生態就無法成長,綜合創新能力也無法得到提升。他呼籲,國產企業要多在自主可控的平台上做生態和訓練,建立開源體係,而不是簡單做推理和微調。
建立AI教育體係
全麵構建國產AI生態產業,最根本的基石在於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
億歐智庫研究報告預測,2030年中國AI領域的人才缺口預計高達400萬。《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培養具備AI素養的“新人類”,支撐科技自立自強與產業升級。全球競爭中,歐盟、美國已將AI通識教育納入基礎教育必修課,我國需加速構建覆蓋全學段的AI教育體係。
劉慶峰建議,係統構建AI時代的人才畫像和培養體係,創新評價方法:刷新AI時代的能力素質模型,將AI能力納入新課標,根據AI發展情況和教育強國的人才培養目標,適時修改新課標、調整新高考要求;明確跨學科思維、人機協作等核心素養培養框架;創新評價方法,在未來的各類人才選拔中,將現有閉卷紙筆考試權重比例設為70%,確保孩子掌握基本知識,開卷考試比例設為30%,評價孩子使用AI工具的創新能力。
此外,“梳理全學段AI課程體係,增加AI通識課;打造AI實驗實訓場景,出台AI實驗室建設標準。”劉慶峰提議。
不過,現階段我國基礎教育的人工智能應用建設主要依靠教育信息化經費的劃撥支持,生均經費有限且支出結構較傳統,難以支撐AI教學的開發和應用。
劉慶峰建議,優化生均經費支出結構,為“AI+教育”提供持續經費保障:通過政策引導,在生均公用經費支出中提升AI投入比例,將“智能教師助手”“AI課程開發”等納入生均公用經費支持範圍,給學校自主權購買AI服務,鼓勵按應用成效付費,並引入企業資源,支持學校開展AI教育和科研項目;結合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實際情況,提高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用於人工智能教育發展,以應對未來社會對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將智能學習終端、智能教師助手、人工智能課程等教育領域AI產品和服務分階段納入《政府采購品目分類目錄》,建立動態品目分類體係,指導和支持教育單位規範、有序采購AI相關產品及服務,開展應用實踐。
保障AI社會紅利
在構建AI生態產業與AI教育體係的同時,AI技術的社會紅利也會日益顯現,有助於提升老年群體、殘障人等弱勢群體的生活質量,讓科技溫暖而普惠。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3.1億人。2024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要求“加快養老科技和信息化發展應用”。
目前的AI科技應用已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老年人多層次的醫療健康服務需求,但仍麵臨數據孤島、數字鴻溝和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劉慶峰建議,加速推動科技適老體係建設,製定科技適老數字健康服務數據標準體係;加快製定老年人AI醫療健康應用實施方案;推動醫保覆蓋智能養老康複服務,拓寬醫保養老服務體係覆蓋範圍,將成熟安全的人工智能慢性病管理和診後患者康複管理服務納入現有養老服務體係。
此外,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數據顯示,我國殘疾人總數超過8500萬。2024年12月,中國殘聯、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委共同發布《關於推進科技助殘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加大助殘科技研發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深化科技與殘疾人事業融合等戰略部署。但科技助殘領域仍麵臨技術普及率低、基礎設施不完善、研發與需求脫節、信息無障礙建設滯後等諸多挑戰。
劉慶峰建議,加速推進AI信息無障礙服務終端示範應用,優先在三級甲等醫院、政務服務中心、軌道交通樞紐等公共服務場所部署AI信息無障礙服務終端;建議選取北京、上海等城市開展首批試點,通過實踐檢驗應用效果,逐步向全國推廣;降低科技助殘產品使用門檻;強化科技助殘技術研發與產業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