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玉潔鬆貞網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白衣渡江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白衣渡江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關羽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關羽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說到白衣渡江,其實在《三國演義》乃至正史記載中,這個故事並不算太出彩。隻是呂蒙白衣渡江,間接讓名震天下的關羽吃了一個大虧,甚至因此而敗亡在東吳手中。所以白衣渡江的故事,也成為了呂蒙作戰生涯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戰。也正是因為呂蒙靠著“白衣渡江”,擊敗了一流名將關羽,他也有幸被後人列入武廟中得以配享。
白衣渡江之策,發生在《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加封關羽為前將軍,令其進攻樊城。在此期間,孫權便打算派呂蒙趁機奪回被借走的襄陽。後者在查探之後,發現荊州防守很是牢固,於是便詐病辭去江東大都督一職,改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書生陸遜接替。後者在接任大都督之後,對關羽極盡溢美之辭。
關羽本就自傲,見到陸遜如此態度,自然對江東放鬆了警惕之心。隨後,關羽抽調出了荊州大多數兵馬,繼續圍困樊城。陸遜之計見效以後,孫權立即令呂蒙率領三萬大軍,對荊州發動了突襲。呂蒙派遣了一批水好的士兵,穿上白衣扮做商人,成功騙取了路上的哨所,最終突破層層防線,來到了荊州範圍之內。就這樣,東吳大軍得以順利集結。是夜二更時分,呂蒙帶領三萬大軍,神不知鬼不覺得占領了整個荊州。不久之後,關羽腹背受敵,於麥城附近被東吳所擒,最終於孫權之手。
呂蒙白衣渡江的策略,總體來說並不算高明。但因為《三國演義》的空前成功,以及他蹭上了關羽的“熱度”,從而導致這個故事直到現在還被不少編劇拿來改編,並搬上了熒幕。但是不少讀者卻有這麽幾個疑惑——白衣渡江之策,究竟有沒有曆史依據?呂蒙夜襲荊州也就罷了,他為何還要求手下士卒統一穿上白色的製服行事?如此整齊劃一的白色服裝,就一定是代表了商人嗎?而且這麽一支白衣部隊,卻選擇在夜間行事,也豈不是更容易暴露在敵軍視野中?難道呂蒙的軍事能力,都是吹出來的不成?
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白衣渡江之策確實在曆史上有原型。故事的背景其實都差不多,關羽圍攻樊城,不僅水淹七軍,還活捉了龐統斬殺了龐德。消息傳回許昌之後,曹操一度想要遷都。據《三國誌蔣濟傳》記載:“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誌,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對此,謀士蔣濟則提出了一個策略——許孫權以重利,令他夾擊關羽。
這自然是孫權無法拒絕的提議,在此情形之下,呂蒙便製定出了白衣渡江的雛形。據《三國誌呂蒙傳》記載:“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舟冓〉〈舟鹿〉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在此之前,關羽因為俘虜了上萬魏軍,導致軍營中的糧食不夠吃,所以命人“擅取湘江米”。孫權、呂蒙便趁著這個機會,將前來運糧的荊州士兵殺,然後換做了東吳士卒,這才裏應外合一舉拿下了南郡。
或許有讀者會問,這不還是白衣渡江嗎?但是問題就在於“白衣”二字的含義,被《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弄混淆了。一旦解決了白衣的真正含義,那麽以上問題,自然是迎刃而解了。
首先,“白衣”二字在白衣渡江中的含義,並非是一個名詞,反而是一個動詞:“使白衣搖櫓”。所以,“白衣”也並不能解釋為身穿白色衣服的人。而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期間,“白衣”作為一個常用詞匯,主要有兩方麵的含義。
其一是做名詞使用,並非是指身穿白衣的人,而是指官府中趨走的下人。因為身份原因,他們像普通百姓一樣,沒有資格穿上帶有各種顏色的公服,故而稱之為白衣。其二是作動詞使用,表示脫去公服,然後換上便衣。據《東觀漢紀ⷨ흥:“每告歸,常白衣步擔。”即趙孝在回家省親之時,都會先脫去公服,換成便裝行事。
在《晉書ⷥ픥楂中,亦有相似的記載:“坦謂人曰:‘觀峻之勢,必破台城。自非戰士,不須戎服。’既而台城陷,戎服者多,白衣者無他。”叛軍蘇峻攻城時,城內有很多官員為了證明自己與城池共存亡的決心,紛紛穿上了公服。而“白衣者無他”,便指的是那些主動脫去公服的人員,最終可以免於一。
綜上所述,《三國誌》中記載的“使白衣搖櫓”,也是說呂蒙命令士兵們都換上便裝,然後扮做了商賈,這才騙過了哨所的尋常。正因如此,唐人杜佑在編纂《通典》之時,便將《吳誌》中的相關記載改作了“伏甲於舟,使更衣為商人,以理征棹。”這樣一來,也說明了呂蒙並非是一個不懂兵法的統帥。由於《三國演義》的空前成功,導致不少現代影視劇也受到了這種誤讀的影響。如新版《三國》中的江東武將,皆是身穿白衣。從曆史學角度來說,這未免有些不合理了。
參考書籍:《三國誌》、《晉書》、《東觀漢記》、《通典》、《三國演義》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