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管理費收取2%,投資利潤分成20%。既然讓私募股權投資公司負責投資運作,它們就要收取相應的費用。因為接受了委托,承擔了資金管理職責,這些公司就要收取一定的管理費,投資獲利之後,它們還要從中分成。縱觀整個私募股權行業,盡管各家公司形態各異,基金產品不斷創新,但這個“2+20”的收費模式始終是核心原則,也是行業運行的根基所在。在這種激勵製度之下,交易員創造的財富噴湧而出,樂於貢獻資金的投資者和負責專業投資的管理人接連湧現,大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簡而言之,投資者賺得越多,管理人拿的就越多。他們完全實現了雙贏。
時至今日,如果把林林總總的私人資本(private capital)都統計進來,那麽私募股權(private equity)行業已經是一個12萬億美元的龐然大物。在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間,它的規模已經翻了一番,把眼光放長遠一些,到第三個10年結束的時候,其規模可能遠超 20 萬億美元。從本質上來說,私募股權投資所做的,就是麵向一家問題重重或者急需資金成長壯大的實體企業(也可能是商業計劃),果斷投入資金,持續改善經營,最終從容獲利離場。這項工作聽起來並不困難,但是作為私募股權投資的精英,必須把自己定位於卓越的企業管理者,能夠穿透重重迷霧,深入了解目標企業本身的運營邏輯,而絕不能浮於表麵,簡單計算這筆投資是虧還是賺。此外,私募股權的投資規模,通常都要達到取得投資對象控製權的程度,因此其要以兢兢業業的股東自居,而絕不能僅僅把自己看作甩手掌櫃般的財務投資者。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隻有在這種投資理念的指引下,才能創造出非凡的投資業績。
當前,私募股權的觸角已經延伸至全球經濟的各個角落,涉及化學、能源電力、銀行保險、消費零售、航空航天、工業製造、網絡通信、休閑娛樂、醫療製藥、信息科技等領域。它還涉足了我們覺得華爾街投資者根本不會參與的一些細分行業,包括學校、食品儲藏公司、約會軟件、家族譜係溯源、軍事情報技術等。這些投資行為的資金來源可謂多種多樣,包括一次性募集資金並按照合同約定抽取費用的傳統私募基金,公開市場的資金募集也比較常見,沒有固定到期期限的所謂“永續”資本也正在蓬勃興起,此外,養老基金投資者和其他投資者或者私募股權投資公司自身發起的一次性特殊目的投資機構也十分活躍。現有的私募股權公司已經有成百上千家之多,而更多的新公司正如雨後春筍般接連出現。新公司每隔一兩年就會被優化一輪,而數十家大公司始終屹立在行業之巔,其中像黑石集團及其競爭對手凱雷集團和KKR等行業巨頭已經成功上市。麵對如此廣闊的私募股權市場,投資者很容易感到眼花繚亂。
黑石集團通過各種投資策略管理的資產規模超過8 750億美元。還有幾家公司表示,預計未來數年間,其管理的資產規模有望超過1萬億美元。匯總來看,規模最大的幾家上市私募股權公司管理的資產已經超過2.5萬億美元。盡管這個規模看起來已經十分龐大,但由於杠杆效應的存在,這種統計依然低估了每家公司真正的投資能力。以私募股權基金為基礎,這些公司可以撬動更多的貸款資金用於投資運作,這就是杠杆效應。我們把沒有動用的私募股權基金稱為“備用金”(dry powder),以這部分資金為基礎可以進行舉債操作,從而擴大可運用資金的規模。以一隻規模較小的基金為例,共有10億美元,再加上30億美元的貸款資金,其投資能力就達到了40億美元。現在,不要把目光局限在私募股權本身,拓寬你的視野,把私募股權公司管理的各類私人資本都囊括在內,這些基礎投資都可以撬動貸款,這樣一來,可用於投資運作的資金將輕易突破數萬億美元。
如果把目光進一步延伸到我們的下一代,到那個時候,整個私募股權行業管理的資金規模將會超過數十萬億美元。這是一個規模巨大、前景廣闊的行業,其觸角幾乎涉及社會的方方麵麵,但普羅大眾卻對此一無所知,或者很難講清這個行業的運作邏輯。想想看:當談及私人資本的時候,我們通常指的是屬於未來退休人員的養老基金。我們所討論的是無數個體,在養老基金投資經理的幫助之下,人們希望能夠獲得足夠的投資回報,以便實現老有所依,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對這個行業的運作,人們可能根本沒有什麽概念。我們現在分析的內容,具體所涉及的對象,正是成百上千萬的普羅大眾,比如說教師、消防員和世界各地的其他退休人員等。
私募股權行業的崛起已經顯而易見,卻常常被人忽視。與亞馬遜、特斯拉或者蘋果公司等大型科技公司的高管造星不同,私募股權行業不會塑造那些吸引大眾關注的投資明星。但是它的行業影響力卻十分驚人。投資者把資金投入私募股權當中,以期獲得更加豐厚、更為穩定的持續回報,這在其他領域是很難想象的。同時私募股權公司也會創造各類投資策略,比如說信貸投資、房地產投資、基礎設施投資等,投資者也會相應地把資金投入這些領域。對另類投資來說,這些大型私募股權公司已經成為一站式的投資商店。而華爾街之外的其他人對此卻幾乎一無所知。
是時候解決這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了。是時候讓人們知道,私募股權到底是如何運作的,私募股權管理人員都具備哪些特點,他們爭相投身於這個領域又是出於怎樣的動機。這就是本書的出發點。

[英]薩欽ⷥᦜ餺 著
侯偉鵬 譯
集團 出版
人們習慣於思考、談論和追逐華爾街那些所謂的“大銀行”,分析它們深陷2007—2008年金融危機的原因。人們喜歡關注矽穀那些“科技巨頭”,關注它們上市發行的喧囂聲浪,這不僅僅是因為這些公司已經深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也是因為這些科技巨頭創造出的天文數字般的財富令人目眩。每個開設401(k)養老金賬戶的人都了解那些由蘋果、微軟、亞馬遜、穀歌等公司名稱的首字母縮寫組成的各種複雜組合。他們知道,自己的退休金收入就靠這些公司了。那私募股權呢?負責操控私募股權的到底是哪些人,在這個領域工作的又是哪些人,對此人們幾乎一無所知。這一社會精英階層對養老基金的掌控程度日益強化的事實,沒有體現在社會大眾的日常語境中。那些最成功的私募股權從業者,到底有哪些共同的特征,推崇怎樣的行業文化,具備怎樣的共同氣質,這就是我想通過本書向讀者揭示的內容。
“2+20”這個收費模式已是行業的慣例,但是不同的私募股權基金以及不同的私募股權公司,投資業績存在極為顯著的差異。即使與事先承諾的財務回報毫無二致,但一些公司能夠持續創造出優秀的投資回報,且收費水平要遠低於所謂的共同基金、指數基金或交易所交易基金(Exchange-Traded Fund,簡寫為ETF),而另一些公司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投資業績卻比不上美國主要股票所構成的標普500指數的業績走勢。許多私募股權公司能夠在行業中脫穎而出,為投資者創造超額回報,而要實現這樣的業績表現,僅僅靠投資專家有關巨額回報的空頭許諾是遠遠不夠的。
過去20年,僅就行業吸引力來說,私募股權已經超過了投資銀行和對衝基金,成為金融業那些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揚名立萬的地方。私募股權是一個以人為本的行業,要想在這個行業取得成功,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從業者如何作為、如何籌劃。這涉及私募基金行業的個人從業者,涉及這些人在宏觀行業環境的影響和塑造下,在微觀層麵都采取怎樣的行動。驅動獲勝心態的是環境加上動力。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將逐一剖析這些從業者的自驅力,分析理想信念如何影響其具體交易行為,闡述其如何與投資對象管理團隊共創佳績,同時也會對其他一些重要內容展開探討,比如當投資偏離正常軌道的時候,問題是怎麽出現的,為什麽會出現,有什麽解決方案。
通過分析私募股權的運行邏輯,透視行業從業者的心路曆程,讀者就能夠更好地理解,為什麽某些基金(和基金公司)能夠脫穎而出。不管你是一個正在考慮從事私募股權的年輕新手,還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抑或是撒手掌櫃式的投資者,我希望本書都能給你帶來知識性和趣味性的雙重收獲。寫作本書的目的,是讓你在麵對經濟活動中規模最大、成長最快、影響力最廣,同時也是最不透明的商業領域之一時,能夠具備相應的知識和眼光,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更輕鬆地加以應對。
在本書中,我不會僅僅圍繞那些新聞頭條,過分關注私募股權行業又打造出多少億萬富翁,或者他們應該繳多少稅,或者他們在辦公室內外的個人行為,我將穿透這些膚淺的表象,努力向讀者展示“2+20”背後的深層次邏輯。我將關注私募股權行業本身,關注投資交易行為本身,關注成功投資人士給我們的經驗啟示,關注他們如何發起投資,如何具體操盤,如何一次次取得超越市場平均表現的優異業績。他們才是真正的行業精英,之所以這麽講,是因為他們確實能夠持續為投資者創造價值。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會從各個角度對私募股權逐一展開分析,我將通過虛實結合的方式,對各類事件和投資行為進行細致入微的剖析,這樣讀者就能清楚地看到,私募股權行業高層到底是如何運作的。其中許多內容都來源於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交易行為和交易事件,而且都曾經給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同時出於保護隱私和契合主題的考慮,我也虛構或調整了部分細節表述。這樣做的目的,是專注於私募股權投資行為本身,並從中截取值得關注的重要片段,把這些精華內容呈現給諸位讀者。
我所強調的這些原則,將構成一份指南,它會讓你明白,如何才能在私募股權領域取得成功。這些行為模式為經濟體係中日益重要的部分注入了活力——這個行業對於金融體係健康運行的重要性正不斷凸顯,我們有必要做更為深入全麵的了解。
我很清楚,“私募股權”這個詞,愛之者甘之如飴,厭之者棄若敝屣。雖然我希望社會大眾能以更加積極正麵的態度來看待私募股權,但是在審視自己所處的行業時,我始終努力保持客觀理性,坦率直白地把一切呈現出來,包括優點和缺點。
我衷心希望,當你的指尖翻過本書最後一頁的時候,私募股權行業將以更加鮮活生動的形象印入你的腦海,並且你會對這個行業在全球經濟體係中日益增加的重要性有更深了解。作為這個行業的一分子,個人與有榮焉。
閱讀《2+20:私募股權為什麽能長期戰勝市場》,讓我們進一步加深對私募股權的認知。
*摘自《2+20:私募股權為什麽能長期戰勝市場》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