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機場能耗持續增長,資源環境約束日漸明顯。

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一份最新專報建議,以保護機場及周邊環境質量為目標,加強機場環境監測、管控和治理。
“近年來民航機場在加快推動綠色發展的同時,一些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有效解決和改善。”這份題為《關於推動綠色機場高質量發展的思考》的環境發展專報稱,綠色機場探索與突出環境問題治理進度尚不同頻,製約綠色化水平的整體提升。
據中國民用航空局發布的2021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21年底,我國境內共有運輸機場248個,比2020年底淨增7個;全國在冊管理的通用機場數量達到370個,比2020年底淨增31個。
按照《“十四五”民用航空發展規劃》,將續建機場34個、新開工機場39個,開展首期工作的有67個。預計到2025年,民用運輸機場數量達到270個以上。
該規劃提出,加快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深圳、昆明、西安、重慶、烏魯木齊、哈爾濱等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建成成都天府機場,規劃建設珠三角樞紐( 廣州新)機場,推進天津、沈陽、濟南、蘭州、南寧、貴陽、拉薩等區域樞紐機場擴能改造,實施廈門、呼和浩特、大連、南通等機場遷建。新建一批非樞紐機場,重點布局加密中西部地區和邊境地區機場。
環境發展中心是生態環境管理的綜合性技術支持與服務機構。據該中心研究人員介紹,航空噪聲目前仍是機場環境影響中最為棘手的問題。
調查發現,全國除遠離市區的拉薩機場外,幾乎所有省會以上城市的樞紐及幹線機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飛機噪聲影響問題。廣州、昆明、合肥等城市的機場都曾因噪聲擾民實施搬遷。
“如不能妥善應對和解決噪聲問題,更多機場將被迫遷建,新機場甚至可能麵臨無處可建的尷尬局麵。”環境發展專報稱。
研究人員介紹,此外,飛機尾氣也是汙染防治亟需解決的突出問題,是機場內最主要的大氣流動汙染源,而目前國內尚沒有明確的技術規範指導,相關影響預測與評價也開展較少。加之飛機尾氣排放與飛機機型、發動機型號、飛機運行狀態、機場的航空業務量等相關因素有關,綠色機場建設仍需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持續深入推進防治和減排。
2022年7月30日,國內某機場。攝影/章軻
調查人員還發現,多地機場綠色發展與部門統籌管理尚不協調,不能充分保障機場全生命周期內的全麵綠色發展。
環境發展專報稱,一方麵,民航管理係統與生態環境係統尚未完全打破綠色機場建設壁壘,導致機場綠色發展政策標準體係不夠健全,發展方向不夠清晰,綠色機場未形成協調一致的有力支撐。另一方麵,部分機場管理體製不協調、銜接不順暢,運營中還存在相關部門各自為政的現象,導致機場規劃、建設、運營的分解更增加了綠色機場推進的難度。
科學管理和應用技術的突破是加快實現綠色機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但調查發現,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綠色機場管理體係尚不完善,以《機場周圍飛機噪聲環境標準》為代表的生態環境相關標準規範亟需修訂更新。應用於綠色機場規劃設計、施工建設和運行管理的大多數技術目前尚不成熟,效仿或跟隨其他民航發達國家的情況仍較為普遍。
環境發展專報建議,完善機場環境噪聲防治,綜合考慮我國機場的特點、飛機噪聲水平、機場周邊受影響的人數、噪聲評價量等因素,加快修訂機場環境噪聲相關標準;強化機場大氣汙染防控能力,從加強機場重點汙染源達標排放管理、提升機場規劃環境合理性等方麵,研究環境管理減排的路徑,減少汙染物排放。
同時,加快推進綠色機場技術發展和創新,綜合研判未來民航新技術研發及應用情況,超前部署戰略性技術;繼續深化數字化、智慧化在機場建造領域的應用,鼓勵開展溫室氣體與汙染物協同減排相關技術研發、示範與推廣;製定民航綠色發展規劃,把節能降碳作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協同控製溫室氣體與汙染物排放,形成強有力的政策體係。
文章轉載自:新浪新聞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