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年,中央提出加強煙花爆竹的生產和燃放安全,1992年,廣州明文“禁炮”,成為全國最早訂立“禁炮令”的城市。此後,全國陸續有200多個城市製定了全麵禁放煙花爆竹的法規。 對於鞭炮,我國人民自古以來便有著濃濃的情節。 新年是我國人民最為重視的一個節日,在新年期間人們會通過放鞭炮來慶祝,寓意為辭舊迎新;在舉辦如婚禮、搬遷等重大事件的時候,人們也會選擇放鞭炮來慶祝,鞭炮增添了濃厚的喜慶氛圍。 但近些年來由於種種原因,國家開始禁放煙花爆竹,這令許多人覺得過年都沒有“年味兒”了。那麽隨著煙花燃放政策迎來調整,2023年春節能放鞭炮嗎? 2023年春節將至,網上暴料多個城市將允許燃放鞭炮,以增添春節節日氣氛。 幾千年來中國人過年都是“暴竹聲一歲除”,對此,人民日報發文說,禁放鞭炮,拿環保說事搞一刀切,是懶政、庸政、霸政。 多少人抱怨,現在年味越來越淡,索然無味,過年講究的是熱熱鬧鬧,過年是一個重大的節日,曆朝曆代都很注重過年,除夕夜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事。過年放鞭炮寓意著人們的一種寄托和翹盼,盼什麽?辭舊迎新,來年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地方機構過於強調重視環保,再加上一些高堂殿閣裏的專家大放厥詞,說什麽放鞭炮汙染大氣環境,地方政府不體恤民情,生硬的一刀切,嚴令不能放鞭炮。其實,這完全是地方政府懶政一刀切的表現,完全可以合理的引導民眾限時放鞭炮,既守住傳統的民風民俗,又體現了地方政府能管的住也能放的開的責任擔當。 過年放鞭炮,本就是中國人傳統文化裏的一大亮點和特色,大紅燈籠掛起來,鞭炮聲響起來,喜慶又熱鬧。“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多麽美妙和喜慶祥和啊!立足於傳統,傳統的東西不能禁不能丟,傳統的民俗文化是一種精神圖騰,展示的是一幅民樂民喜的畫卷。 放鞭炮賀新春,在我國有兩千多年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劈劈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相傳很久以前,有一種叫“年”的猛獸,每年在除夕的晚上會出來禍害百姓。為了嚇退這種猛獸,人們就在家門口燃燒竹節,由於竹腔內受熱使得竹腔爆裂,從而發出巨響,借此驅趕年獸。隨著火藥的發明,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裏燃放,聲音更大,從而代替了用火燒竹子。北宋時期,中國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並命名為“鞭炮”。 《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是說正月初一,雞叫頭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裏放爆竹,來驅逐瘟神惡鬼。當時沒有火藥和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根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曆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這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藥。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裏燃放,聲音更大,從而代替了用火燒竹子的古老習俗。北宋時,中國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炮仗”,後又改為“鞭炮”。在火藥發明之前,隻有“鞭”,沒有“炮”。人們甩鞭子,鞭子的尾部發出“啪”的聲響,這種動作作為一種禮儀長期存在於中國曆史中;火藥發明以後,製作的“火藥爆竹”,有些“火藥爆竹”的聲音與鞭子甩動的聲音類似,所以就出現了“鞭炮”的說法。 鞭炮聲響起來!煙花燃起來!大疫三年,萬馬齊喑,人們沉寂的太久了,太需要喜慶的鞭炮來驅逐新冠陰霾了!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